李灿斌:守护美丽乡愁 让“乡愁”有处可寻

2024-11-08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情展览馆成为凝聚人心的“节拍器”和乡村振兴的“加油站”。江津区白沙镇恒和村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情馆,并免费向村民开放,不仅为村民日常文化生活提供阵地,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的“助力点”。

在江津区白沙镇恒和村,一座乡情馆格外醒目。

而它的诞生,正是人大代表回应群众关切、村民共建共守“乡愁”的见证。

image.png

“李代表,现在的娃娃,五谷不分,地上长什么都分不清,天天就在家里玩手机,还是我们小时候更好耍些!你说要是村里有个专门的地方可以体验学习就好了……”,江津区第十八届人大代表、白沙镇恒和村党委书记李灿斌在一次院坝会上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时,一名村民和他拉家常摆起了龙门阵。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一席龙门阵让李灿斌受到触动。随着城乡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生活方式发生大转变,曾经使用过的老物件渐渐消失……

乡愁以后何处寻?如何让村民走进一间农房,读懂一个村庄?李灿斌对此颇为着急。

“日子过舒心了,也不能忘了我们的来处啊!留住乡愁,不仅要留住青瓦白墙,也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让恒和村的文脉‘活’起来。”这让李灿斌萌生了打造乡情馆的想法,“要让乡情馆成为乡韵乡愁的精神寓所”。

image.png

说干就干,于是他利用闲暇时间走访村内老人、聆听村庄历史并查阅资料,挖掘历史素材,多方开展调研,在多方征求党员干部、乡贤、广大群众的意见后,李灿斌提出新建恒和村乡情馆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白沙镇党委、政府的密切关注与高度重视,经过多方协调与沟通,成功争取到资金修建恒和村乡情馆。

据介绍,从乡情馆的选址、设计建设到布展,每一个环节都留下了李灿斌代表的身影,特别是展品的收集,馆内展出的一桩桩老物件,全是走遍全村动员群众,挨家挨户搜集起来的。有的早已被村民当成杂物堆在灰尘满满的角落,却被李灿斌代表视为珍宝,“这可都是些宝贝,要好好收藏起来”。

于是,蒙尘已久的农具如犁头、踩耙、蓑衣、斗笠、锄头、镰刀、搭斗、风车等物在乡情馆里得到重生,也给后来鲜少接触农活的新生代们展示着农耕文明的瑰宝。

在李灿斌的带领和村民们的大力配合下,恒和村乡情馆最终正式布展完成并对外免费开放。截至目前,占地200余平方米的乡情馆共获赠物品100余件,涵盖传统农具、炊具、文具等,兼具农耕文化展区、村史文化展区、农产品展区三大主题展区,通过实物、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凝聚乡情,展现村庄历史变革、农耕文化印记、产业发展亮点、恒和村“五和”文化打造等。

乡情馆刚刚开放,就迎来第一批前来观光的村民,他们如数家珍,回忆着过往生活的点滴往事,动情不已。接地气的老物件,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搭起一座座记忆的“桥梁”,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让乡愁可感可触。村民们仔细了解恒和村的历史,感受发展变迁,体验更直观、更深刻的乡情文化,村民认同感很强

“这样的火熨斗我用过,看到它,我就记起小时候妈妈熨衣服的场景,依稀记得我有几件衣服上的大洞洞就是这么留下来的……这些东西早在日常生活中消失了,恐怕只有在这里能见到。”村民蒋光华一边仔细察看火熨斗,一边笑着说道。

村民韩选群是乡情馆的“常客”,“乡情馆的建成,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让大家特别是孩子了解恒和村的历史,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我觉得这个乡情馆建得很好,可以找到过去生活的印记,回味过去的时光。现在韩选群没事的时候,她总是带着孩子们来馆里看看。

自乡情馆建成开放以来,李灿斌代表已引导多批次前来观摩学习的人沉浸式体验浓浓乡愁。在这里,人们驻足于一件件老物件前忆苦思甜,那些逝去的岁月又仿佛看得见、摸得着了。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情馆建成投用后,恒和村将其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场馆教育作用,以场馆为文明实践的主阵地,开展宣讲、奖评等活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今,恒和村乡情馆已经成为该村凝聚人心的“节拍器”和乡村振兴的“加油站”。

我将守护这份美丽乡愁,让恒和村村民们的‘乡愁’有处可寻。乡情馆搭建起我们基层文化展示的平台,它除了展示风土人情,更承载着一代人的乡愁记忆,发挥着凝聚人心、教化育人的功能,进一步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不仅留存了那一抹乡愁,使之真正成为村民的文化活动场所,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李灿斌说道。张净玮 熊梅

 

 

0 人访问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