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江津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4-08-21

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江津高质量发展的建

提议人

所属代表团

主办单位

协办单位

代表团

区科技局

 

 

建议正文

 

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江津高质量发展的建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江津区全面实施大数据智能化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江津区科技创新激励扶持办法》《江津区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10条激励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全区产业布局,加快培育创新主体,高标准打造创新平台,不断优化创新生态,促成各类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了长足进步。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56户,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总量达214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1家。2023年全区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79项,合同成交总额达23亿元,列渝西各区前列。江津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

二、存在问题

(一)认识站位还需提升。一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意识不强。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因此满足于现状,注重短期利益,创新主观能动性较低。二是统筹力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涉及面广,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但目前其职能分散在各个相关部门、单位,存在信息孤岛、统筹不力、各自为战等问题,资源和力量没有完全整合在一起,具有我区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力度较弱。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结合市场需求靶向投入还不精准,投入层次不合理,未完全达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预期效率。

(二)创新综合能力较弱。一是创新平台示范引领作用较弱。国家级创新平台成果产出和示范效应不够突出,全区创新源头供给相对不足,对创新要素资源的集聚和带动作用不强。二是高端创新人才引育还需加强。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开发、管理使用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配套完善,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企业科技人才普遍存在服务年限短、流失量大的现象,引才难、留才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创新生态还需完善。近年来,我区虽然搭建了一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但是在科技成果信息搜集、筛选、分析,科技成果交易代理、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等领域未能提供专业化服务,未形成良好的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现有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普遍规模较小、资金缺乏、服务能力不强,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还比较淡薄,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人才严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没有构建起创新链产业链相互融合、有机嵌入的良好协同机制,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的高效对接还有差距,导致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找不到需求者而无法实现转化,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又很难找到合适的供应者,企业产品开发中的难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建议意见

(一)做实产业基础,持续拓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空间与市场。一是强化产业支撑。加快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材料、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企业主导和政府引导并重、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并举、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并进,构建“选种、育苗、成长、升高、壮大”科技企业全周期培育链条,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以产业的迭代升级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等方面的科技需求。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提升行动,高质量集聚一批科创主体、科创项目,高效率推动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夯实平台建设。围绕全市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全面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聚焦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高质量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以构建“团结湖数字经济产业园”“环重庆交通大学创新生态圈”等创新生态体系为抓手,引进培育推动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和科研院所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形成“校地企—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

(二)增强源头供给,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力度。一是激发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意识,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支持研发投入高、研发团队强、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市级创新平台,积极组织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提高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从技术供给端、目标问题端、场景需求端、投资赋能端等发力,提升我区的高校院所、研发机构、企业主体的研发产出率、技术转化率、成果落地率。二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质效。围绕“研发设计服务、信息资源服务、科技文化融合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中介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领域,引进、扶持、培养一批科技服务机构。聚焦“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对接、资源共享、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统一的技术信息标准和技术转移服务规范,持续提升成果发现、挖掘、策划和转化服务专业水平。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健全成果转化对接服务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供需两端精准高效对接,定期发布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可转化成果清单,积极开展信息发布、供需适配、对接撮合等活动,逐步改变科技创新主体之间信息孤岛、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等现象。让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更有效衔接,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三)夯实创新载体,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承载能力。一是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进一步优化整合在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专业技术创新要素,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双创”基地等,打造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化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式创新平台。满足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探索社会资本以融资租赁方式建设具备技术放大、人才培训、市场运营、测试论证、政策咨询等综合服务功能的中试基地,引导科技成果对应特色产业需求转化。二是聚力打造科技创新联盟。围绕全区“3+3+X”产业集群,发挥行业龙头企业主导作用,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等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中心或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数字链的科技创新生态,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着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持续转化。

(四)优化科创支持政策,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一要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要紧扣中央、市委相关文件精神,不断完善科创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的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向科技成果转化集聚。进一步优化科技经费投入模式和结构,集中力量办大事,以贡献论英雄,把分散的科技资金整合优化起来,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点企业技术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科技孵化机构引育等方面,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二要深化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攻坚,积极推行科技成果收益分配、转化评价机制,以及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制度、容错纠错机制、职务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建立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着力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为科技成果转化良性循环营造良好环境。三要加强科技金融资本支撑。鼓励金融机构面向创新型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探索设立科技金融租赁和科技保险公司,加快构建涵盖科技银行、科技证券、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科技创投的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重点在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育用留等方面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持续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加快数字技术在政策宣传、民情沟通、社区便民服务等各方面的运用。

 

办理简述

 

   A

   函〔20243

 

重庆市江津区科学技术局

关于区十八届人大次会议第91号建议办理

情况答复

 

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一)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严格执行《重庆市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重庆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等文件,重点打造环重庆交通大学创新生态圈、孵化载体;支持设立重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大力培育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增量提质行动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行动、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构建行动、实施科技金融赋能企业创新行动举办首届泸永江协同创新暨环重庆交大创新生态圈科技成果发布会,发布科研成果累计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50场次,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营造形成行政主导、专家参与、社会协同的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围绕江津区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大力实施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工作培育标准化技术转移机构,夯实科技成果数据库,以市场转化为导向,系统梳理技术需求,筛选一批具有高转化潜力的科技成果,作为后期科技成果市场化推广、转移转化的重点推进对象持续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持续增长,2023年全区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79项,合同成交总额达23亿元。全力支持团结湖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环重庆交通大学生态圈,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园区体系打造具有显示度的科创核心承载区,构建未来产业新生态。2023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7个、众创空间2个、市级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9,探索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中试孵化支撑平台。加快建设江津区科技成果库收集成果102,推介科技成果100余项。2023年全区孵化载体面积新增2.43万平方米,创业团队和企业101个,累计载体面积14.45万平方米,累计创业团队和企业371家。

(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有序推进

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对科技部门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稳步推进机构改革。加快推动构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大市场衔接机制等重大改革转段。加大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优化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探索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一步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和成果转化潜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等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做好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知识信用价值贷款,实现让知产资产的融资方式。先后引入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及西北工业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研发机构来津创办研究院所和企业。重庆驼航有限公司依托北航的技术支持及资源,成功研发驼航驼峰600型无人机

(四)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规模不断壮大

借助重庆重大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重庆产学研协会、重庆易智网科技有限公司等专业技术转移转化机构的平台优势,深入走访各大高校、企业进行成果摸底,收集科技成果,推动各机构围绕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充分发挥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建设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2023年,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累计培育技术经纪人179余名。开展了“科研机构支持企业创新区县行江津专场”活动,促成宝武特冶航研科技有限公司与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与重庆自行者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与重庆市江津区荞杨蚕业开发有限公司分别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携手开展关键性技术攻关,联合申报重庆重大科技项目。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持续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围绕科研开发+概念验证+创业孵化+示范推广+产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建设一批中试熟化基地等成果转化平台,持续培育市级技术转移机构,加快建设高质量孵化载体,进一步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努力为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提供服务支撑。

(二)加快建设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支持建设校企联合的独立法人性质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集聚区,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优化提升园区规划,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协同投入机制,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打造高水准的创新资源集聚区。

(三)大力营造科技成果转化浓厚氛围搭建创新交流平台,广泛举办创业大赛、项目路演、成果发布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专业机构、众创空间等深度参与,协同开展技术研发形成行政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作的良好社会氛围深入园区、企业加大政策宣传,组织企业参加科技成果转化培训,熟悉掌握了解科技创新动态,通过身边典型科技创新企业案例,激发企业家增强创新自信,弘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0 人访问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